IM电竞IM·专稿|我们评委喜欢什么样的参赛片?
发布时间:2023-02-01 16:34:18

  ——当然这是正常现象,不要说二八定律本就体现在方方面面,更重要的是,影像创作门槛高、难度大,普遍在阅历和经济上都有所欠缺的年轻人,的确不容易拍出好东西。

  不过,话说回来,资金、技术、经验,终归不是问题的关键,太多的学生短片之所以拍得平庸,在我看,其根本是败在了“选题”上。

  什么是“选题”?这本来是我们媒体界的黑话,但也好理解:可以报道(撰写/录音/录像)的人和事有那么多,然而究竟应该选择哪一个,又以什么样的体裁、结构、行文/视听风格来加以呈现呢?

  然而,在我所审阅的很多参赛短片里im新闻,很难看到清晰完整、别具一格的选题思维,进而也很少见到令人眼前一亮的视听手段。诚然,来参赛的年轻创作者在确定了自己要拍什么的那一刻,他其实就已经完成了一次“选题”,但这往往是直白的、粗糙的、欠考虑和欠打磨的,换言之,不是一个好选题。

  比如说,这几年里,我看到了太多的“童年往事”型短片,它们大同小异:其一是表现对回不去的旧式乡土童年(或前工业化城镇)的感怀,其二是对父母离异、留守儿童现象、经济发展负作用的批判,其三是抒发着对懵懂情愫的悼念。

  这类片子,绝大多数者,视听是极度自然主义的(或者干脆说是简陋寒酸的),节奏是极其缓慢的,结构是极其流水账体的。

  必须要说,“童年往事”当然可以是非常好的母题,特吕弗、侯孝贤、姜文之辈,都由此拍出过彪炳影史的杰作。然而,亲切的乡村风光、慈祥的祖辈、无疾而终的友情或恋情,实在没多少新意,而且很难拍得跟别人不一样。

  尤其是这类短片往往还要选用一批儿童演员,他们本来就是成熟影视创作者都极难掌控及指导的,何况碰到了初出茅庐的新手?再加上要表现的通常是已经逝去的岁月,必然要在置景、美术上还原十几二十年前甚或是更早的时代风貌,于是乎,“人”演得蹩脚,“物”看着穿帮,几乎成了通病IM电竞。

  而且,最关键的地方是,这类自传性质的创作,成败的根本在于创作者有没有解剖自我的勇气,别忘了,不管是特吕弗还是侯孝贤,他们在回首自己的童年时是毫不留情的,是敢于把自己剥得赤条条的。然后,才能由小见大、由此及彼,让我们感同身受之余,再藉此领悟到人生、人性及社会的真相。

  而年轻的短片导演们,太多的不过是自怜自哀、自我感动,根本没有把自己那点“皮袍下的小”给榨出来。

  同理,另有一大批都市题材,乍一看,它们很少聚焦“过去”,多数呈现的是高中、大学的“当下”,可是,骨子里却又和前一类是一样的,仍然是夫子自道的“自己的故事”(自然也有一定的改造变形),而贯穿其中的气味,则变成了孤独、忧郁、烦闷、彷徨、不被他人所理解这类小布尔乔亚式情调(再次强调:很多中外优秀电影的确都是在表达孤独忧郁,这里并不是说这类题材本身不可取)。依旧是抠抠搜搜,看得令人头疼。

  一言以蔽之,太多的青年短片,虽然题材、影像上差别很大,但归其根本,毛病却是一样:故事寡淡、情绪自溺,不是为观众而是为自己拍的。

  所以,反过来看,但凡能够“忘了我”,去拍点别人的故事的短片,往往就会更有趣、更出人意料——换言之,也就更会打动评委、打动观众。

  其实不论中外,叙事文学的经典款都是:“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个人,他名叫……”荷马史诗、莎翁戏剧、唐传奇、元杂剧、四大名著,乃至于《指环王》、金庸武侠、漫威宇宙,有多少是少年烦恼的自传呢?

  每天都发生着无数的生活的真实,它们有的令人胆寒,有的令人喷饭,那么是不是可以作为创作的起点?我们还有那么多的志怪话本、武侠小说、鸳鸯蝴蝶文学……又何尝不能被拍成一部短故事片呢?

  改编,并不算是一条创作的捷径,但至少现成的故事、现成的素材,怎么都比自己不足为外人道的那一点小破事要丰富、好操作吧。

  当你由于胆怯或羞愧,而不能真诚讲述自己的时候,何不试试讲一讲别人的故事呢?

  当然,世界进入“现代”之后,文艺界的山头变换了大王旗。卡夫卡、乔伊斯、阿伦·雷乃、安东尼奥尼、费里尼、马利克、洪常秀这一系关注于内心小宇宙的灵修派,大抵成了更高级的一脉。

  不过,二八定律仍然显灵,世间80%或更多的电影(影视)是面向大众的“产品”,至多有两成才是深邃纠结的艺术作品。试想我们去问问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角度的普通人,他是看过成龙还是看过欧容?答案不言而喻。

  作为一个“评委”,我所理解的电影节、尤其是短片节竞赛,其实是考察创作者能否相对娴熟地运用视听技法、剧作规律,通过影像来叙事。虽然并非绝对,但构图更精致、叙事节奏更快、故事更“抓人”者,才更有可能从一众竞争中脱颖而出IM电竞。

  换句话说,也就是用更商业类型片的标准去创作,去想出种种天马行空、肆无忌惮的点子,临摹的对象不要总是侯孝贤、贾樟柯或毕赣,而应该多一点昆汀、徐克、迈克尔贝,尽量把打片、赌片、鬼片、爱情片甚至咸湿片的技法都用上,让作品鬼马有趣、创意突出,这才是青年创作者最应该、最有效的“选题”方式。

  比如在我参与过的北美华人导演短片展上,毕竟是在电影工业化体系里浸淫过了,所以大多数的创作者都在自觉采用类型片的形式拍着自己的习作,叙事精巧、影像锐利,基本上不碰什么青春疼痛。他们都深知,这些“选题”就是用以叩开行业大门的敲门砖。

  说得再直白一点,艺术电影拼的是创作者是否真有艺术才华,所以本质上是不可学的,成材率也是最低的;而由类型电影、电视剧集、广告MV、综艺节目等等共同构成的一整套“商业视听”产业,需要的则是大量的手艺人,可学可练可培养,甚至进而也可以是修成艺术家的迂回路径(以杜琪峰、张艺谋、北野武为代表)。

  所以,想拍片子的年轻人,你想好自己的选题了吗?你可是二十啷当岁的年纪啊,我们想要看到的,是你的活力、你的鬼点子、你的朋克精神,是你那狂野的瑰丽的梦境,是你向这个世界说NO的气概。IM电竞IM电竞IM电竞